台灣過去被葡萄牙人比喻成“福爾摩沙”,也就是美麗寶島的意思,在電子產業興盛的階段,更享有“科技島國”的美譽。而今天的台灣,不再是一個美麗寶島,隨處可見的垃圾,讓德國的媒體說,台灣像豬舍,是個醜陋的城市。前後兩者的比喻落差甚大,身為一個台灣人,怎可以讓一個美麗之島變成這樣的景象!然而,打開窗戶放眼望去,不禁思考,台灣街道熱鬧非凡,台灣小吃更是聞名世界,擁擠的人潮的背後,卻是處理不完的垃圾,台灣環境最主要因為是“我們”的存在,有“人”即有“垃圾”,使得美麗台灣的環境變的如此不堪。
台灣常見街景除了垃圾就是“挖馬路”,因道路施工需要繞道而行,或是因故造成公共傷害,都是一般常見的痛苦經驗,而我,也曾經身受其害。塵土飛飄揚影響市容景觀,也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而抬頭看到的另一景象,是一圈又一圈電纜線,都會景觀彷彿被蜘蛛絲所纏繞,即便有美麗的建築外觀或戶外廣告,也被這些黑色線條給一一破壞。
以前看著孩子畫作,不禁問孩子,為啥都用紅,藍,黃這三個顏色,孩子回答我:“外面的招牌都是這樣啊!”。是的,招牌鮮豔的顏色已經陪著孩子長大,孩子在無形中也將這些高彩度的顏色全部放進了畫作中,不但如此,更會將所有物體全以黑線框住,這樣的畫作幾乎台灣街景的縮影。記得一次參與幼兒美術的講座,當欣賞完其它國家小朋友的畫作時,環境視覺影響孩子繪圖色彩的想法不謀而合,埃及,印度,泰國,日本等地區小朋友會擅用中間色調,也幾乎不用黑色外框線,而台灣的紅,藍,黃已經街景的主要“基調”,國家地區呈現的環境基調不同,所呈現的畫作也自然展現不同的文化背景。
台灣人口密集,居住環境也是寸土寸金,除了鄉下地方,極少有屬於自己公共空間,“擁擠”,儼然已經成了台灣的居住特色。當看過其他國家對環境藝術的重視時,不僅自然美麗,也營造城市,鄉村的人文藝術,城市藝術化的美學不禁讓人心曠神怡。
城市景觀彷彿被蜘蛛絲所纏繞
高彩度的招牌也是台灣文化之一
昨天是瓦斯公司挖,今天換自來水公司挖!
施工中請繞道行駛
你丟狗兒撿垃圾
一起製造垃圾!
人越多垃圾就越多
孩子鮮豔的配色觀念來自廣告招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