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愛河的前世今生

 ●愛河的前世


       早期的愛河是一個風光明媚、水清如鏡、漁產豐饒的遊覽勝地,遊客隨手用畚箕就可以撈起一堆魚蝦,但民國50年代後,逐漸因外來人口的大量移入,工廠林立,每日大量的家庭污水及事業廢水排入愛河之中,早已超過河川自淨的承載量,因而變得惡臭四溢,魚蝦絕跡,過往行人掩鼻而逃的窘境。光復初期就已經有的龍舟競賽,一直到民國60年再也受不了烏臭不堪的河水而改到蓮池潭划龍舟。自此,愛河變成高雄毒瘤,人們開始視而不見,也忘掉愛河曾有的浪漫。


●愛河的整治

‧1930年 日人因南進政策,設工業重鎮於高雄,是為愛河工業污染的開端。
‧1960年 代高雄工廠人口數量增加,愛河污染日漸嚴重。
‧1968年 市政府挖除愛河污泥方式整治愛河,但是失敗。
‧1971年 愛河宣告死亡,成為黑河。
‧1979年 市政府建截流設施及污水下水道整治愛河。
‧1987年 截流設施完成,攔阻污水排入愛河。
‧1990年 市政府大力推動污水下水道的鋪設。
‧1998年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率達6.5%,預計到2002年提升到25%。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40409709 


●蛻變後的愛河:














光榮碼頭旁的行人橋


七賢橋


珍愛碼頭
















河堤公園


歷史博物館


觀景平台

愛河週邊別具特色的咖啡簡餐


        高雄市這幾年開始對於愛河本身及流域周邊環境所投下的連串改造行動,除了愛河河岸周邊設施景觀的改造及整治愛河河流水質外,更積極將生態系統的建構列入考量,重新思考都市空間結構、土地使用及都市活動等開發行為對於生態環境的適宜性、合理性,是否能達到環境資源永續經營及管理。所以都市社會生活與河流的關係,也不再只是觀賞、親水與遊憩,基本問題意識必須有全新的視野,具有一種競爭力,能承載下個世紀社會發展之體質與環境條件的創造。

         隨著愛河整治成功和河岸景觀的重塑,河岸咖啡、露天音樂演出、街頭藝人、愛之船活動的導入,愛河成為市民和遊客休閒、遊憩必到之處。愛河行船更是許多市民的夢想,為了讓市民的生活能與愛河相結合,市府積極推動愛河整治沿岸景觀,並與市區活動據點串聯 。
        愛河自1977年完成規劃,1979年開始動工至今,經歷30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南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景點,我們更深信環境的改善帶動整體的生活水平,也帶動文化觀光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愛河的貢獻:

- 運輸:清代,愛河是高雄平原與旗後港口間的交通路線。日治時代愛河被疏濬成運河,小輪船甚至可開到灣內。
- 灌溉:昔日愛河流域一些灌溉埤圳的水源引自愛河。
- 製鹽:清代,居民將愛河的水引入鹽場製鹽,鹽埕區就是過去曬鹽的地方。
- 原木儲運:台灣光復後,原木是高雄港很重要的進口貨品,愛河便是儲運原木最佳的場所,從老照片可看到當時的盛況。
- 排水:愛河因流經人口最稠密的高雄市中心區,因此成了最「方便」的天然排水渠道,至今依然。
- 休閒:早期的愛河清淨怡人,是高雄市最佳的休閒去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